1972年出生的 Emily Gravett,是一位英國兒童圖畫書作家和插畫家。她的故事經歷和她的繪本風格一樣獨特與精采!Gravett 出生於英國南部的小鄉鎮,爸爸媽媽都是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者,父親是版畫師、母親是藝術老師,父母職業與藝術天賦為她種下創意的種子。早熟且獨立的她16歲時離家,當時她僅有中等教育的藝術資歷,之後 8 年多的時間,她一邊旅行,一邊體驗人生,期間她遇見她的伴侶,並與其生下一個女兒,也因為孩子的緣故,她在29歲返回家鄉,並回到學校完成她的插畫學士學位。雖然她在正規的求學經歷上起步較晚,但她洋溢的藝術才華在這段學生時期就展現出來;2004 年她的畢業作品《Wolves》在校園發表時,就獲得出版社的注意,隔年出版,並獲得了當年英國年度的凱特・格林威大獎,三年後 2008 年《Little Mouse’s Big Book of Fears》亦再獲得了年度凱特・格林納年度獎項,亦入選英國年度最佳插畫兒童讀物獎。(參考訪談)
《Hansel and Gretel》(糖果屋) 是格林童話裡面極為人熟知的故事,改編過的版本、甚至戲劇,大大小小不計其數。在1963年,甚至有人主張「糖果屋」的故事是改編自真人實事的犯罪事件,雖然後來證明只是一場惡搞,但還是有讀者深信不疑(註一)。2020 年初才上映的電影「戰慄糖果屋」,也是改編自 Hansel and Gretel 這個經典童話。
既然這是一則家喻戶曉的童話,英國插畫家安東尼布朗為什麼要再出版一本這個已經存在多年的故事呢?換句話問:讀者為什麼要再買一本 Hansel and Gretel 的繪本呢? 在一篇英國衛報的訪談中布朗提到(註二),這是他第一次將自己繪本插畫裡的許多小細節賦予意義,而不再只是畫出故事的背景圖像。這些細節不只是在描繪故事情節的內容,也傳達了更多深層的涵義。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朗讀繪本給孩子聽時,會一邊想著要怎麼跟孩子解釋書中的每個畫面。《Willy the Champ》(中譯版《大英雄威利》,道聲出版)是讓我有點頭腦發脹的一本繪本,故事的主人翁猴子威利,因為他的體型較小,即便處處努力卻不停失敗並遭到欺負,然而最後卻能巧妙的「痛擊」體型大他好幾倍的拳霸,這樣童話般快樂的結局,似乎不太符現實世界的狀態。出版於1985年的《Willy the Champ》,以當時對「英雄」的想像,以小搏大,徒手擊敗對手,並因此受到同伴們熱烈歡迎,這樣的描述方式,讓我對安東尼布朗的威利系列為何如此受歡迎感到好奇,想進一步認識這位常常出現在安東尼布朗作品中的威利角色,並探究近代的繪本是如何描繪類似的主題。
二度凱迪克金獎得主 Sophie Blackall(《Hello Lighthouse》 的作者),好美的新書 《If You Come to Earth》 九月15上市。這本書的概念有點類似 Oliver Jeffers 的 《Here We Are》這本繪本,書中跟孩子解釋「地球」上有什麼、一切是如何運作的,事實上在這本書中 Blackall 真的有把 Jeffers 的《Here We Are》繪本封面放進她的插畫裡喔,讀這本書時記得可以和孩子一起找找看在哪一頁的插圖裡!?
紐約的獨立書店 Books of Wonder 剛剛舉行了網路新書發表直播,Blackall 朗讀了這本很美的新書,也用投映片介紹創作的背景。
繪本長青作家/插畫家 Jen Brett 最為人知的作品就是《The Mitten》了,每年耶誕節前,這本書都會重新排列在書店顯眼的「耶誕書」區。她的作品風格很容易認出,充滿細節的水彩畫、經常以動物為角色、取材自各國民間故事,還有她那充滿民俗風的邊框 (frame),像一扇扇雕花的窗戶。
討論繪本的專書,只要談到圖畫書的邊框,一定會舉 Jen Brett 的作品為例,她的畫框不只是美麗的裝飾,還會說故事!以這本新作《The Tale of the Tiger Slippers》為例,除了中間的主畫面之外,左右兩邊的裝飾畫框裡,通常也有故事在進行著,有時是其他小角色的故事,有時是一些場景中出現的小動物,有時是用來交代主畫面前後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