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你是孩子心目中的大猩猩嗎?——我讀安東尼布朗的《Gorilla》

來賓撰文/陳怡如

「媽咪,我想跟你玩海盜的遊戲!」

「我不知道海盜遊戲怎麼玩,而且媽媽現在要打電腦,晚一點好嗎?」

「那⋯⋯那你要保證晚上睡覺前跟我玩喔~」

「好啦、好啦⋯⋯」

這段再平凡不過的對話,不只一次出現在我家的日常。居家避疫的這一年來,被動增加了許多親子時光。從上、下課的接送,轉變成隨時四人黏膩在一起。我試圖不讓外界的轉變影響家庭運作,殊不知這巨大的環境變化深深影響了每一個人,我只能表面維持薄冰般的鎮定。這突如其來的每日「家庭全員集合二十四小時」,讓我們對家人僅有的一點點耐心都消磨殆盡。

安東尼布朗的繪本在我們家並不搶手,之前的我對這位作者的了解停留在「大師」、「得獎」、「深奧」這樣的印象中。讀書會進行至今,這一年來我深深感動九位好朋友們的無私交流,合作拆解再組合了許多繪本,更深入了解後不禁喜愛上安東尼布朗⋯⋯這竟是始料未及的大收穫。

親子共讀時間我拿出《Gorilla》這本繪本(中譯本《大猩猩》,格林出版),封面的大猩猩與小女孩的相視而笑,讓我好奇不已。小女孩與猩猩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為什麼是猩猩?作者一貫的刻意細膩的插畫描繪,大猩猩根根分明的毛髮及小女孩的金髮傳遞默契,搭配光影的反射,營造出柔軟溫暖的氛圍。

Gorilla 30週年紀念封面:1983年出版的Gorilla至今將近40年,卻仍在繪本中有屹立不搖的地位,引起不同世代許多讀者共鳴

故事大意:漢娜最喜歡的就是大猩猩(gorilla),她的家充滿了大猩猩的物品,但她卻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大猩猩。她希望爸爸能帶她去動物園看大猩猩,但爸爸總是忙到沒有辦法和她一起作任何事⋯⋯就在漢娜生日前夕,她向爸爸許願要一個大猩猩。半夜漢娜起床,只看到一個小小的玩具猩猩⋯⋯她太失望了,把玩具猩猩往牆角一丟便再去睡覺,完全不想理它⋯⋯沒想到接下來,漢娜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旅程,她的生命也因此改變!

讀到這裡,有沒有喚醒你心中的大猩猩?你曾是那位渴望禮物的小女孩嗎?

我們先來看看本書的主角們,一打開書頁映入眼簾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漢娜似乎跟一般孩子沒有兩樣,除了一件事:這個家只有爸爸和她共同生活,他的爸爸很嚴肅。書本的前三開頁描述著兩人的家居生活,平淡而重複。總是獨自一人的漢娜在小畫冊上畫著大猩猩,讀著大猩猩書籍。大猩猩的掛畫、檯燈、非洲大陸的海報點綴在家中⋯⋯對比棕色古典的房屋裝飾,不難發現在這個古板的家庭中,漢娜是唯一增添活潑氣息的角色。

而爸爸為什麼總是沒有時間呢?喔!爸爸需要不停的工作。

一、透露出「戲中戲」的插圖

讀到安東尼布朗的繪本,絕對不能忽略他的插圖。更應該說,圖有時候比文字傳達更多細節跟訊息。看看底下這幅插畫,你感受到了什麼?

第一開頁的右頁:黑白格紋地板不只一次出現在安東尼布朗的繪本中,例如也出現在另一本描述單親爸爸的繪本 《The Visitors Who Came to Stay

漢娜和爸爸坐在桌子的兩頭吃著早餐,過分潔淨的廚房,牆上是藍色整齊的線條與格紋壁紙,餐具與紙巾與廚房的裝潢完美搭配,一絲不苟,可見爸爸對於細節完美的追求近乎強迫。白色的桌巾乾淨無暇,規矩的黑白格紋地板,加上藍白的寒色系櫥櫃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透視的中心線延伸至爸爸低垂的眼睛,近乎看不見的身體,他如同例行公事般的看著報紙。不用多餘言語,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場景中的沉默與窒息,與兩人之間的缺乏溝通。

唯有印著猩猩圖案的麥片盒與小女孩的紅色毛衣躍出畫面,暗示著即使在平淡生活中,小女孩仍抱有希望,憧憬事情將會有所改變。安東尼布朗對於這張插畫曾經表示:「如果是今日爸爸手中的報紙可能替代成手機 。」(“There probably would be a phone in a more contemporary kitchen scene, but the tone of the breakfast would have been the same.”)(註一)

我的感受是:這樣的餐桌風景可能存在於各個時代、各種家庭,親子夫妻彼此對坐,無人說話也無人對視。人與人之間的藩籬經過世代沒有改變,科技的發明並沒有讓你我之間變得更親近。即使是親人,我們往往都有更好的理由與外務,去暫時逃離重要卻不急迫於處理的「關係」。

更經典的還有另一張插圖,漢娜獨自瑟縮在牆角吃著三明治看著電視,四周昏暗只有電視的光照映著她,形成了只有這個角落是可以讓讀者看清楚的區域。這時候壁紙產生了變化,光亮的地方是可愛的蝴蝶花朵圖騰,沒有光的暗處我看見了野狼、利爪、尖銳的幾何圖形,這些黑色的形狀交錯,延伸了牆上暗黑的非洲地圖,以及天花板新月般的圓形吊燈。漢娜的孤獨(牆角)與新奇(電視)的對比,給我巨大的視覺震撼。她對電視中場景的好奇,更或許帶著一些緊張與恐懼,她和空間成為疏離、寂寞與恐懼的綜合,這幅圖畫說明了漢娜全部的處境。

這裡順帶一提,安東尼布朗經常運用「超現實主義」在插畫中,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小魯出版)這本書的第十二章中提到布朗的另一本書「以高度寫實描繪非寫實的情境,使不可能變成詭異的可能」、「視覺上的雙關也營造出一種陰森的氣氛」(註二)。他常將達利或馬格利特等畫家的風格融入插畫中,不但讓物品活了起來,也讓現實與夢境的界線變得模糊。等一下,這不正是透過孩子的眼在看這個世界、用孩子的心在感受這個環境嗎?孩子開心時看什麼都是笑的,傷心時連茶壺的嗚嗚聲都像是在哭泣⋯⋯這是安東尼布朗另一個讓我驚嘆的特質:他透過繪本向世界闡述孩子的視野!

回到這個故事,讀者也許可以猜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生日前夕的夜晚,牆角的玩具猩猩活了過來!一個高大溫暖的大猩猩在漢娜的床前,正如她想像的那樣可親。大猩猩穿上爸爸的外套跟帽子,邀請漢娜一同去動物園。他們盪過樹枝,爬過高牆,看到許多在籠子裡悲傷的猩猩們。接下來他們到電影院看電影,吃好吃的食物,她坐在大猩猩肩膀上,還在花園裡跳舞 ⋯⋯一切的一切都是孩子最喜歡與家人做的事,在滿月的夜空下如此美麗!大猩猩此時替代了爸爸的功能,給漢娜一個平時不可能實現的想望:甜美的約會。

比較一下:下面這張大猩猩與女孩吃點心的畫面,和之前那張女孩與爸爸吃早餐的餐桌場景,有什麼不同呢?

第十一開頁的右頁:香蕉是安東尼布朗插畫中很常出現的物品

這張照片跟上一張與爸爸的餐桌,對比出相當大的反差。安東尼布朗把餐桌的水平線從俯視變成平視,讓大猩猩跟女孩的距離變得更接近。繽紛的暖色系壁紙跟桌布,桌上琳瑯滿目的甜點⋯⋯這是不是小女孩時常夢寐以求,但卻無法吃到的食物呢?我們雖看不到漢娜的表情,但卻可以如同透視般看到小女孩吃的滿是奶油的嘴,開心的不得了,因為他的表情都映照在大猩猩的臉上了。大猩猩的視線有別於爸爸,滿滿的愛透過眼神直視她,透露出小女孩渴望爸爸的關照。

在這次的約會中,漢娜從一開始有點害怕大猩猩的突然出現,到最後兩個主角像是多年熟識一般,完全信任對方,漢娜感受到從未有的快樂。你可以說小女孩是做了一場夢,因為平時的願望一直被冷落,生日前夕這個渴望已經到了最高點,於是大猩猩便順理成章出現在夢中。

這也許是每個人都共有的經驗,平時的願望、渴求,甚至恐懼、害怕,跟周遭的人事物揉合成一團奇幻的夢,而安東尼布朗用簡單的文字搭配細膩的插畫,你會發現這本書並非是只要閱讀包裝說明的簡單糖果,而是一旦品嚐了,酸甜苦辣會從記憶的抽屜理迸出,融合著以為被遺忘的情緒,讓我們跟著小女孩完成了一趟甜蜜的時光之旅。我們重回孩提時代那樣單純童稚的時光,家人是永遠的重心,只是長大的我們忘記了、忽略了,選擇用報紙手機去隔絕,無限延期,只因為這樣比較容易。

大猩猩送漢娜回家,說了聲「See you tomorrow.」,我彷彿可以聽見我和漢娜同時喊出「Really?」這樣一個令人振奮的問句。

隔天早上是個美滿的結局,漢娜開心跑下樓想跟爸爸分享昨晚的奇遇,映入眼簾是爸爸已為他的小女兒準備好所有她希望的東西:大猩猩蛋糕、禮物、卡片,還有實現那長久以來的願望「去動物園看真正的大猩猩」。

第十四開頁的右頁:最後的這張插畫,爸爸的身軀變得高大,環抱著漢娜,他的服裝顏色變成溫暖的紅色,快樂輕鬆的氣氛感染,整個家都亮了起來

二、鏡中的你,四種角色

呼⋯⋯好開心漢娜終於跟爸爸出去玩了!這是第一次讀完書後我的心情。《Gorilla》這本書看似簡單卻擁有巨大信息的威力,完全的讓我心服。而當我二度、三度翻開這本書,卻一次次增加了不同的觀點。我發現它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著讀者的各種角色——是女兒、是父母、是孩子、是單親家庭⋯⋯

1. 如果你是家長⋯⋯

家長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甚至像書中的爸爸即使工作忙碌,還是希望為小孩打造一塵不染的家。雖然平時無法陪伴,但事實上他知道孩子的喜好,看家中那許多的大猩猩物品就會知道,爸爸並不是一個完全忽視小孩的家長。半夜裡,應該也是爸爸把漢娜丟到一角的大猩猩玩偶放回她床上,這樣溫暖的舉動,證明了他可能只是一位壓抑情感,只會在工作結束後悄悄到床邊表示對女兒的關愛的父親,而這些漢娜並不知情。親子溝通不良的原因,也許是爸爸想把黑暗面都留給自己,希望孩子不用分擔這些辛苦。

2. 如果你是孩子⋯⋯

我們非常容易看出來,大猩猩就是小女孩對慈愛父親的投射,他希望爸爸像他想像出來的大猩猩一樣溫柔、有趣、強壯,且可以時常陪伴他。使用大猩猩這個角色影射父親、兄長的角色的描繪,也可以在安東尼布朗的另外兩本繪本作品中發現:《Little Beauty》和《Willy and Hugh》(中文版《大猩猩與小星星》、《大手握小手》,格林出版)。這些角色雖然不是沒有缺點,卻充滿人性的令人安全感十足。安東尼布朗曾經說過(註三),他選用大猩猩作為父親角色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大猩猩讓他想起父親,父親長相駭人,高壯孔武有力,鼓勵他和哥哥健身,但另一面的父親又異常溫柔的陪伴他們畫畫、寫詩。」大猩猩充分演繹了爸爸兩面的差異,卻又是那樣恰好的融合在一個個體。

3. 如果你曾經是女孩⋯⋯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女孩呢?如果你留意許多童話中,女孩起初都是柔弱的、無力的,需要男性來解救她。或是故事總有個轉折,讓女孩經歷一場苦難或冒險,她得以蛻變成女人,變得勇敢且能夠獨立,甚至能幫助男性角色。在大家熟知的童話故事「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裡,妹妹用骨頭騙過巫婆最後解救了哥哥,安東尼布朗另一本繪本《The Tunnel》是描述小女孩勇敢爬出隧道一改柔弱的形象,解救哥哥的故事。還有「長髮公主」Rapunzel, 甚至是近代的「Frozen」動畫中,女孩變得更勇敢,更能為了所愛之人突圍。

而《Gorilla》這本書裡的女孩,雖然並沒有經歷危險的冒險,但她所做的是堅持與信任。她鍥而不捨的向背對他的父親表達需要,在一次次失望中仍然相信父親的愛,以及信任爸爸在生日當天一定會實踐諾言的心情,都讓她贏來了最後那位她心目中如大猩猩般溫柔的爸爸。

4. 如果你是單親爸爸/媽媽⋯⋯

這本繪本無意外的獲得許多單親爸爸青睞,想必是無力感被深切同理了。柴米油鹽與夢想間的拉扯,逼迫著自己總是過著望著孩子沈睡的臉而後悔的每一天。甚至有位爸爸在讀了本書後,寫讀後感表示,他共讀時快速讀過這本書,卻等孩子睡覺後自己再拿出來,好好讀它的結尾⋯⋯並且希望是好的結尾!(註四)

我想像單親爸爸們看到漢娜的願望,以及投射大猩猩的形象在爸爸身上,會有多大的感觸。是的,如果現實可以,誰不希望作孩子的大猩猩,誰希望將責任扛在肩上做一個「永遠都沒有空」的冷漠爸爸?

即便是雙親家庭的爸媽們,也可以從漢娜的爸爸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時常直覺式的對著孩子說:「等一下,我現在沒有空。」不自覺按照行程表過日子,卻一天到了盡頭才發現,今天那位在心中柔軟之地的大猩猩一直沒有出現。

寫到這裡,我的五歲女兒走過來說:「媽媽~老師說今天的功課是:跟媽媽一起做壽司。」

我很抱歉的說:「家裡沒有海苔,媽媽明天去買好嗎?」

「沒關係啦!還是我用黏土做?」

我在女兒的閃著光的眼中,看到了漢娜的信任與體諒。

不如先這樣,我先去當那位大猩猩媽媽囉!

作者簡介:三十歲以前是在開刀房揮汗的恰北北婦產科醫師,三十歲以後人生髮夾彎成為家庭主婦。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誰,我轉頭問兩個小孩,他們說:「我的媽媽是醫師,但沒有看過媽媽穿白袍。」取代那個恰北北女人的是一個「愛工作」、「每天喝咖啡」、「愛小孩」、「愛賴床」、「會協調吵架」的大玩偶媽媽。回頭看桌上這本《Gorilla》,心想為何安東尼布朗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Follow and like us on facebook.com/readplaytogeth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