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在多層理與超連結的閱讀體驗中構建意義—— The Tunnel 繪本分析

來賓撰文/簡君如

安東尼布朗The Tunnel(中文版《穿過隧道》,遠流出版)這本繪本從封面就瀰漫著一股神秘感,綠色的常春藤與紅色的衣服與書名呈現強烈的對比,持續吸引讀者的目光。是誰爬進隧道裡?隧道裡有什麼?黑暗的隧道誘惑著讀者翻開封面一窺究竟。這樣的神秘感持續到蝴蝶頁左頁的花紋壁紙牆壁,牆角有一本黑底佈滿藤蔓圖案的書,上面模糊的字體寫著「Fairy Tales」,這本書與封面隧道洞口的書是同一本嗎?

點選封面圖片可連結到書籍朗讀 YouTube 影片

這本作品無疑的在開場就定調了它即將帶給讀者的懸疑感受,書裡隱藏許多特殊安排,提供了多層理與超連結的閱讀可能。其豐富的互文性,我將在本文中層層解析,並在提出各種詮釋的可能性。

故事大綱:一個喜愛童話故事的女孩與個性興趣截然不同的哥哥經常爭吵。有一天被媽媽趕出門的他們,發現了一個隧道。哥哥爬進去探險卻遲遲未歸,擔心的妹妹被迫面對自己的恐懼,爬進隧道,穿過可怕的森林,尋找哥哥,最後救回哥哥,兩人一起平安歸來。

一、 三種故事,三種層理

當讀者翻開故事的第一個開頁,左頁首先看見的是兩個角色的半身寫實圖像,就連髮絲顏色的細節與光澤變化都描繪得極為精細。角色的個性從兩人的神情、衣著、姿態中展現出來。在右頁,角色所處的環境,為故事提供了背景資訊。然而下方的文字敘述,卻以「Once upon a time」這種童話裡慣用的句子來開頭,而且角色沒有名字(直到故事結束前讀者才知道他們的名字),僅以哥哥和妹妹稱呼。圖像上寫實的呈現對照於童話故事文體裡不明確的角色與時空,形成了第一個圖與文的衝突。而這個衝突,讓讀者有機會意識到在「圖文一起閱讀」所產生的故事意義外,還有文字說的故事(傳統的童話故事),與圖畫暗示的故事(在英國八、九零年代背景的兄妹故事),圖與文兩者皆有各自獨立的脈絡與生命。

在第三開頁左頁餐桌的場景中,文字敘述描述了兩個角色的關係,說他們見面就吵架(“whenever, all the time”),但圖畫的呈現卻不是兩人爭吵的畫面,而是妹妹被指責的情景(見上右圖)。這張插畫中餐桌的左側是妹妹的側身近景,右側只有哥哥的手臂入畫面,直直指向妹妹。光源的照射下,妹妹的臉部表情清楚的呈現,她瞇著眼緊閉雙唇,上半身略微退縮,僵硬的抵抗哥哥的攻擊。相對於妹妹,右側的哥哥卻在陰影之中,握著叉子(武器),桌上是有著爆破圖案的餐墊,強勢且咄咄逼人。這樣的構圖設計,讓讀者容易同理畫面裡唯一呈現的妹妹角色,並對這位受害者產生同情 。同時兩人餐墊前的白色鹽罐與黑色胡椒罐,也暗示著兩人天南地北的差異與對立。在此處對比於文字的一視同仁,圖畫更關注且偏向妹妹,圖與文的不一致,令人察覺到作者試圖影響讀者觀點的企圖,圖文合一所形成的故事更具複雜度。

二、 繪本裡的「超連結」

The Tunnel 的互文性相當高,整本書的每個故事元素可能都暗藏著超連結,等待知悉相關背景的讀者去辨識與點選它。一但辨識出來,不但增加閱讀的趣味,也擴展了故事的內涵。讀者可以在本書與故事裡暗示的童話間來回探索,比較作者其他以童話故事為主題的作品,抑或從作者的個人經驗與成長背景中尋找線索。

  • 童話故事的超連結——「小紅帽」、「糖果屋」、「傑克與豌豆」

本書處處具有童話元素的視覺物件,例如第一開頁右頁妹妹坐著的窗台對面有巫婆帽與黑貓,第二開頁右頁妹妹房間裡掛著的紅大衣、牆上的畫等都有「小紅帽」的元素,床頭燈也是糖果屋的造型。在後來魔幻森林裡的場景裡,火堆、麵包屑、豌豆藤、巨人的狼牙棒、野狼、籃子等元素,可以發現有三則著名的童話隱藏其中:「小紅帽」、「糖果屋」與「傑克與豌豆」皆被作者刻意放入故事中。試著思考這三則童話故事與 The Tunnel 一書之間的關聯性時,我發現本書角色在故事裡採取的行動與三則童話裡的角色皆有相似性。讀者未必能在第一次閱讀就發現,但是當越來越多線索出現,讀者或許能在前後翻看查找中印證自己的推測。例如:

穿著紅色大衣的妹妹就像「小紅帽」一般進入森林去找家人(生病的奶奶 v.s. 受困的哥哥)。不同的是,Rose(妹妹的名字)熟稔童話故事,她床邊的牆上有張邪惡的大野狼攀談天真無知的小紅帽的掛圖,她必定知道森林的危險,所以在森林裡她感到害怕不敢停留。當她剛進入仍是陽光灑落的樹林時,已經是有些緊張的在提防著。在第九開頁,跨頁的森林場景中,右頁呈現的樹紋就像是妹妹房間掛圖中大野狼的姿態,俯視著下方奔跑的妹妹。而作為 2.0 版小紅帽的妹妹,最後成功解救了哥哥,完成了媽媽交代的任務。

掛在妹妹房間床邊的插畫
 Little Red Riding Hood Meets the Wolf in the Woods
1886 英國插畫家
Walter Crane 作品
妹妹在垃圾場看書翻開的書頁
Jack and the Beanstalk
1871 插畫作品
作者不詳
妹妹在窗檯看書時翻開的書頁
Hansel and Gretel and other Brothers Grimm Stories
1924 丹麥插畫家
Kay Nielsen 作品

The Tunnel 與「傑克與豌豆」的相似性之一是 Rose 的哥哥的名字也是 Jack。這是許多英國的童謠與故事中反英雄角色的名字,通常指的是有點呆呆或懶惰的角色,會透過一點機智與欺騙來贏得勝利。在第四開頁右頁,哥哥和妹妹在垃圾場的畫面中,妹妹在看的書頁的插圖就是「傑克與豌豆」,這預示著哥哥 Jack 即將豪不猶豫的穿越隧道(爬上豌豆藤)進入一個不屬於他們的世界裡(天上的巨人城堡 v.s. 魔幻森林)。相對於妹妹的謹慎保守,不相信童話的膽大哥哥,正可能因為這樣的魯莽傲慢的態度,慘遭被石化的結果。

「糖果屋」的故事剛好是一場兄妹的冒險旅程,森林的意象如同小紅帽一樣也是深幽 The Tunnel 裡兄妹先後進入隧道與森林裡,Rose 同糖果屋的妹妹一樣,從原本的軟弱性格成長為堅定有力量的角色,救回被石化困住的哥哥。Rose 與 Jack 兄妹兩人也如同糖果屋中的兄妹一般,最後成功的一起回到家裡。

  • 作者相關作品的超連結

除了上述讀者可以連結到的共有童話記憶之外,安東尼布朗不同作品中,常可見到相同的視覺物件,就像是手足一般,彼此都有關聯。以創作年表來看,1989年出版的 The Tunnel 是布朗繼 Hansel and Gretel 之後的第二本以童話元素創作的繪本,15 年後才有 Into the Forest。他刻意在後面的作品裡沿用前面作品中的視覺物件,例如 Hansel and Gretel 裡出現的窗戶上的黑色尖三角、黑貓、沿路丟下卻被鳥吃掉的麵包屑、屋內的壁紙圖案等。而在 Into the Forest中,則可發現 The Tunnel 森林場景中掉落於草地上的竹籃、妹妹 Rose 的紅大衣,以及相似的魔幻森林。這些視覺物件猶如超連結一般,讀者一旦辨識出來,便能進行跨文本(跨繪本)的閱讀。

  • 作者背景的超連結:引自童年經驗的創作靈感

在縱向(作者前後的作品)與橫向(故事中指涉到其他故事)的交織,以及繪本的圖畫、文字、圖文關係的三個層理以外,我們也可以從安東尼布朗的童年經驗,推敲其對作者創作的影響與挹注到繪本裡的蛛絲馬跡。

安東尼布朗在某個訪談中提及(註 1),他與哥哥兒時經常遊玩的公園裡有一口井,這口井內的牆上有個隧道,當地的小朋友以爬入隧道內來測試自己的心智強度。由於隧道非常狹窄,只能容身一人穿過,因此非常嚇人。儘管隧道的盡頭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深受童話故事影響的他,總覺得那隧道瀰漫著來自地精與巫術的國度的危險氣息。The Tunnel 這個故事靈感便是來自這段兒時冒險的記憶與感受。

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兒時性格(註 2):

“a kid with terrors—people coming after me, things under the bed, in the wardrobe.… Looking back, I was quite the wimp.”

當我們重新就布朗的這段兒時回憶來看 The Tunnel 的故事與角色,又擴增了對這個故事的理解。也許為了強調兩個角色的「不同」,布朗將自己的角色改為女孩,讓故事的前後反差提高,同時也可以與「小紅帽」、「糖果屋」裡的女孩角色相呼應。妹妹 Rose 角色的個性設定與小安東尼一樣,這讓我們聯想到妹妹的房間:露出衣櫃門外被夾住的衣袖、床下翻面的皮鞋、繩子等物,這些平常物品被奇怪的擺置,不只對孩子,就算是成人讀者看到此景,應該也會感應到這個溫馨小花的女孩房間裡,有種詭異的氣氛。

黑夜是想像力開始群魔亂舞的起點,房間成為想像的國度,如同桑達克《野獸國》裡阿奇的房間長出樹般,衣櫃上明顯的蜿蜒木紋、芥末色的地毯、滿佈牆面棉被的小花、糖果屋的檯燈、大野狼、野獸的面具⋯⋯ Rose 的房間與魔幻森林之間的相似,其實也可能是她想像力馳騁的結果。在森林場景中,布朗細筆描繪他「地精與巫術的國度」。蜿蜒曲折的樹幹枝條上,攀爬著各種規則不規則、鱗狀雲狀的紋理,還有樹節、斑點、樹瘤等變化,地面上則是柔暖但密密麻麻向上生長的小草。以低明度,混灰的綠色與咖啡色為主,透過相似色調的錯綜排列,創造出調性一致但深具變化感的森林場景。讀者則在這些擾亂視覺的線條中,發現斷手的撲人野獸、齜牙咧嘴的豪豬、巨人的手指、與樹齊高的大野狼、遠方的糖果屋、火推、豌豆藤⋯⋯ 而這些還只佔布朗藏在森林裡讓讀者找一找的一小部分而已!

三、 多層次的意義建構

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小魯出版)一書曾提及,多半的成人面對寫給兒童看的故事時,很容易傾向將故事當作具有道德意味的寓言看待,並鼓勵兒童認同故事角色,進而達到讓兒童從故事中學到教訓的操縱手法。估且不論孩子是否能如此輕易的將自己同化為故事角色,並不戳破成人想要教化的伎倆,將 The Tunnel 的主題定調成哥哥欺負妹妹,因果報應而成石頭的故事,這樣的故事總結未免過於簡化也相當可惜。從上面關於超連結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故事絕對不會只有一種觀點、一種詮釋。作者創造出的繪本小宇宙越豐富,越是歡迎讀者們在閱讀中與其對話,主動的尋找意義、建構意義。

The Tunnel 的故事結構是童話故事裡常見的「在家—離家—返家」模式(Home-Away-Home):主角離開熟悉的家園,進入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經歷一連串的困難,最後回到原初之地。就妹妹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可視為妹妹的英雄旅程。在她爬入隧道這個關鍵性的場景中,留在隧道外的故事書翻開的頁面上,畫著公主、皇后、巫婆三個角色(少女 Maidan、婦女 Mother、老嫗 Crone,源自古老宗教,如希臘或印度的三相女神 Triple Goddness),這三者象徵女性生命的三個階段,以此預示著妹妹的內在成長。妹妹一方面享受閱讀童話的樂趣,一方面又害怕故事中的黑暗元素。她的恐懼源於生存的本能,因為渴望活著,所以對於危險威脅產生了自然的情緒反應,但同時人類也有著渴望自我毀滅般的衝動行為,例如冒險、追求刺激等。所以當她面臨是否進入隧道所湧起的心裡掙扎時,除了在親情與害怕中搖擺以外,還有上述的內在渴望的愛懼衝突。

即便這是一個被迫的旅程,她也不是以主動迎戰的姿態來處理心魔。但是在親情的驅動下(還有被壓抑的冒險追求),就算全程與恐懼同行,跑過森林,她也是親身經歷了一次從前只在童話故事與想像中的冒險。當她解救了哥哥之後,從哥哥對她的叫喚中,她的名字 Rose才在書中首次出現,這個宛如獎盃般的榮耀,象徵著這個角色的進化與完整。

此外,來自布朗前一本童話故事 Hansel and Gretel (糖果屋)的靈感,在故事中一直依賴哥哥的妹妹 Gretel,靠著機智與果決的行動將巫婆推入烤箱,解救出哥哥,並在過河時,唸咒語招喚鴨子來戴她與哥哥渡河。一個原本一直依賴哥哥的柔弱角色,似乎繼承了巫婆的法力而擁有特殊的能力。在 The Tunnel 故事裡,妹妹在哥哥爬進隧道時,力阻哥哥進入,因為直覺告訴她這是危險的,結果預言成真。當她抱著石化的哥哥後,詛咒被解除,哥哥變回人,圍繞在哥哥四周的小石子則變成小花朵。以這樣角度來看,妹妹也許就是那個命定之人,注定成為解救哥哥的角色,如同 Gretel 一般,必須經過磨難,才能進化而釋放出自己的無窮的潛力。

如果就哥哥的角度來看,他與妹妹的疏離關係,也許源於他與妹妹興趣和個性的迥異,他可能想要找出能夠交流的方式,但他的方法顯然並沒有達成目的(裝鬼整人、指責、嘲笑妹妹)。在垃圾場一景,兄妹兩人毫無交集,無聊的哥哥企圖開啟對話並嘗試邀請妹妹一起鑽進隧道,但卻失敗了。這樣的狀態最後卻因為妹妹的突破而有所改善,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將穿過隧道,獨自面對未知與可能的危險,視為某種成長儀式(rite of passage),那麼對先穿過的哥哥某種程度而言,是不是非常開心妹妹可以經由這個相同的經歷,也加入了挑戰成功的陣營中?因此當他說「Rose, I knew you’d come!」,其實是在慶賀她,也表達了他對於妹妹終將成功的信心。在文字部分,當他們離開森林,爬出隧道的返程敘述裡,用粗體寫著 「together」。他們有著一樣的冒險,也一起回家,並且一起分享大人不知道的秘密。對兄妹的關係而言,他們透過這次的隧道奇遇而凝聚成一個共同體,即便他們是多麼的不同,他們是一體的。

結語

義大利繪本大師英諾桑提曾說,一本好的繪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犯罪現場,所有的蛛絲馬跡,都暗藏玄機。這本安東尼布朗的繪本中更是如此,他創作中時所預設的假想讀者,必定具有偵探性格,即便不是,布朗也會把讀者的感知訓練得更加敏銳。包含顏色、模式等精心安排的圖像元素,以及有「超連結」特性或象徵意味的視覺物件,都是安東尼布朗在訪談中提及本書時曾說到「拼圖」,他說這些元素都應該被認真對待,因為它們都有關於這個故事的訊息要傳達給讀者,它們的存在是幫故事更具意義。(註3)

因此,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一本薄薄的繪本,即便已經讀過好幾回,還是可以不斷發現驚喜!並在每次發現後,讓故事的整體大圖像因為我發現一片小拼圖變得更為清晰。為了在讀書會報告這本繪本,我猶如同時拿著放大鏡以及鏟子,在他的字裡行間與圖像中,反覆的假設推敲與挖掘。身為一位讀者,我也在閱讀過程中加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主動構建意義,這個來自自身與作品的對話,更讓這次閱讀的體會更具個性化。安東尼布朗The Tunnel 是一本可以看上好幾回的寶書,這是一場非常有趣與挑戰的旅程,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作者訪談資料出自以下出處:

註 1:此段訪問內容,參考自下面兩篇文章:

註 2:此段作者自述摘自Anthony (Edward Tudor) Browne (1946-) Biography Sidelights:https://biography.jrank.org/pages/1779/Browne-Anthony-Edward-Tudor-1946.html

註 3:“’Letting the Story Out”: Visual Encounters with Anthony Browne’s The Tunnel https://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content/bpl_images/Journal_Samples/READ0034-0472~35~3/173.PDF

作者簡介:幼時常做一個夢,不知所以:我穿過一個黑暗擁擠的狹小通道,呼吸困難,隨後來到一個明亮寬廣的空間,走出後看到一道好亮的光。後來我想這也許是我被推擠出產道的記憶。小學時著迷神秘事件,愛看《寰海探奇》,但也非常害怕,每次看完一定將書藏起來,怕自己胡思亂想。大概因為如此,選了此書並重回學生時代寫評論,只是以前分析的是電影,現在分析的是繪本。現在報告完成,人生解鎖,感覺也算是名隧道專家了吧!

Follow and like us on facebook.com/readplaytogeth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