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跟著《Matilda’s Cat》的貓腳印,一步步走進 Emily Gravett 的圖文劇場

來賓撰文/Nicky 繪本小白的筆記作業

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作家的生平與創作風格

1972年出生的 Emily Gravett,是一位英國兒童圖畫書作家和插畫家。她的故事經歷和她的繪本風格一樣獨特與精采!Gravett 出生於英國南部的小鄉鎮,爸爸媽媽都是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者,父親是版畫師、母親是藝術老師,父母職業與藝術天賦為她種下創意的種子。早熟且獨立的她16歲時離家,當時她僅有中等教育的藝術資歷,之後 8 年多的時間,她一邊旅行,一邊體驗人生,期間她遇見她的伴侶,並與其生下一個女兒,也因為孩子的緣故,她在29歲返回家鄉,並回到學校完成她的插畫學士學位。雖然她在正規的求學經歷上起步較晚,但她洋溢的藝術才華在這段學生時期就展現出來;2004 年她的畢業作品《Wolves》在校園發表時,就獲得出版社的注意,隔年出版,並獲得了當年英國年度的凱特・格林威大獎,三年後 2008 年《Little Mouse’s Big Book of Fears》亦再獲得了年度凱特・格林納年度獎項,亦入選英國年度最佳插畫兒童讀物獎。(參考訪談

過目難忘的設計巧思,成為她的標記

且不說 Emily Gravett 一出道就讓人晃眼的閃亮亮得獎紀錄,她本身更是一位風格獨特、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創作家。「一起讀、一起玩」的周婉湘老師曾在繪本課說過:「繪本創作就像是 Emily Gravett 的遊戲場。」真的一點也沒錯!綜觀 Gravett 的作品,從媒材拼貼、切割軋型、書中書、童話改編、POP 彈跳立體書等⋯⋯各種的書籍設計元素,每一本都是她的遊樂場,她在繪本創作中不斷嘗試與挑戰,把「創意和創新」玩到極致,比如《Little Mouse’s Big Book of Fears》(小老鼠的恐懼大書)Gravett 利用酸奶的誘惑,「熱情地」邀請小老鼠與她共同創作;《The Rabbit Problem》(兔子問題)則是她從一個的數學問題(費氏數列)激發出的靈感,藉由莊園中的一對兔子「生產與生存」問題,她憑藉天馬行空的創意與想像,以具體的月曆呈現時間,將抽象概念轉化成文字、情感、畫面、情節、故事,將平面月曆進化到跳出一窩窩兔子的 POP 立體書;《Spells》(魔法咒語)沿用了童話故事的原型,卻突破了框架公式,並利用了上下切割的技法,以及書籍翻頁的特性,交錯出猶如魔法咒語般的奇幻變身組合;又比如《Again!》(再一次)小火龍的睡前故事,書中書、虛實顛倒反串都還不夠,硬要燒出一個洞。這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創作,眼花撩亂的創意,不愧是天才型的創作者!

低幼書也要玩出個人獨特風格

攤開 Gravett 的作品細看,不難發現,她的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她恣意玩轉創意、突破虛實限制與框架,無法被定義的繪本;另一種則是簡單、乾淨,偏向低幼小齡的兒童認知型繪本。她為低齡讀者創作的作品,文字簡單、圖案也不複雜,文字和圖像「湊」在一起,卻產生獨特且激烈的化學反應,醞釀出不同層次的閱讀趣味,在我眼裡她堪稱是圖文創作的藝術煉金術師。2006 年的《Orange Pear Apple Bear》可說是她這類作品的成名代表作,全書只用了五個英文單字,靠著文字與圖像的搭配與變換,就說完一個「故事」。與一般幼幼認知書不同的是,即便僅是圖像與單字搭配的寶寶認知書,她還是在一頁一圖的圖書中,利用圖文關係的「合作」完成了角色、帶出了情節、說出了故事,《Blue Chameleon》(藍色變色龍)也是採用如此手法,不僅滿足到小讀者的感官視覺,也豐富了他們的頭腦想像。

《Matilda’s Cat》文字加圖像宛如魔法的化學變化

這篇繪本作家與作品研究的賞析中,我選的是她 2012 年的作品《Matilda’s Cat》,它也是屬於幼兒認知書的一種。這本以角色為主加白底背景的小品作品,比起 2007 年同性質的《Monkey and Me》畫風更為成熟,也帶有更多的故事情節。它們已經完全不同於前述「一圖一字」的寶寶認知書,可以視為寶寶書的「進階版本」,因為它們有更多的文字語言、更多的場景層次細節。

《Matilda’s Cat》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特色,就是「文字」和「圖像」的敘述內容不一致,也是就是我們所謂的「圖文不符」。「圖文不符」作為繪本「圖文關係」創作中的一個特點,會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疑惑和不適,進而形成懸疑與張力,猶如一種左右拉扯的力量,讀者需要靠自己的理解能力,填補其中的空隙,而這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首先從書封上看來,就有一種維妙的衝突感:白色書封上,小女孩抱著一隻黃色條紋的貓咪,如果這是一個開心的畫面或場景,畫家通常會畫出角色與動物親暱摟抱、貼臉和諧的樣子。但在這個畫面中,小貓咪的臉是朝著小女孩的另一個相反方面,貓咪的身體扭曲,看似想逃離小女孩的懷抱,這種動感的設計讓小貓咪彷彿隨時都會從書封上跳出來,也為故事埋下第一個伏筆(如果你曾養過貓,將更能體會這個連動)。縱然如此,我們卻又可以感知到小貓咪並沒有不開心,因為隨著小貓咪的眼神,隱形線條正望向小女孩(那個小黑點真的活靈活現),配合上微揚的嘴角,我們像是拾起作者遺落在地上的麵包屑,一步步走進她安排的小劇場裡。

精心安排的圖文關係裡藏著驚喜

熱愛把書籍設計元素玩到極致的 Gravett,當然沒有遺漏書上任何可以創作的空間,蝴蝶頁、版權頁和書名頁都是她展現創意的地方。Matilda 的故事從書封、書衣、摺口、蝴蝶頁就開始了;蝴蝶頁上一點一塊的小腳印淺淺地由左向右,引領著讀者往書本的右方前進,翻頁處只能看見一隻橘色條紋動物半截多的身體,卻看不見頭,再往下翻,原來是一隻貓,右邊頁面上穿著相同花色貓咪變裝服的小女孩,正用畫筆寫出了書名,是翩然而成的書名頁。

《Matilda’s Cat》前蝴蝶頁、版權與書名頁

故事進入到內文後,文字寫著Matilda的貓喜歡玩毛線、箱子、騎腳踏車, Matilda的貓喜歡玩家家酒、趣味的帽子、和敵人打架!Matilda的貓喜歡畫畫、爬樹、睡前故事!文字中不斷地重複使用「Matilda’s Cat likes…」,雖然才短短的幾句話,作家已經用了本書三分之二的篇幅來繪圖,每一個畫面加一句文字。但隨著每一個翻頁,都迎來「喜歡做的事清單」被畫線刪除的過程。這樣的模式重複好幾次之後,文字上總算出現了「NOT/不」喜歡,當全部「愛做的事」集結在同一頁,讀者終於見到了「全貌」,文字從肯定句到否定句,圖像上貓咪悠閒地舔著毛髮,從緊張的神情到放鬆的姿態,Matilda 終於意識到:喜歡這些東西的,都不是貓咪,而是 Matilda 自己。

在畫面安排與構圖部分,也藏著作者的圖文巧思,例如:除了文字外,Gravett 也在圖畫中展現了Matilda 日常的生活以及喜歡的事物。在構圖上不僅 Matilda 和小貓咪兩者有明顯的大小對比外,不論是對角線的斜式構圖、經典的三角形構圖,兩者始終都在書籍中線的左右兩側,直到最後轉折點之後,他們才終於同時出現在畫面的右側!而這些設計,也都呼應著前述「圖文不符」的設計用意。

圖文不符的空隙帶來感官滿足的閱讀旅程

最後,就情感層面來看,文字中雖不斷地重複使用「Matilda’s Cat likes…」但圖像起來,並不是如此!小讀者從耳朵的文字聆聽,到視覺感官的觀察中,產生了不一致的矛盾和衝突,小讀者的腦袋瓜中一定不停地運轉,呼喊著「不是、不是、好像不是這樣…」,他們在簡單且重複的字句與句型中,在圖文不符的縫隙中,體驗到了閱讀的刺激(樂趣),拼命地想表達與分享,最後在貓咪跳上被窩投入瑪蒂達的懷抱中後,才從滿滿的堆疊、累積的情緒中,舒緩過來,經過這趟閱讀旅程,小讀者也得到了開心和滿足。

設計給小讀者的幼幼書,要滿足他們閱讀上認知發展以及學習的需求;在文字的結構性以及可讀性,要做到兼具「教育性」與「趣味性」確實並不容易。就認知歷程來說,從單字過渡到語言結構,是需要循序漸進的,一開始從「圖案」搭配「文字」的認物,再由「文字」組成「句子」的對話,再從「句子」形成「句型」的理解,「重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巧,而這些都在《Matilda’s Cat》都演示的很好。「文字」、「圖畫」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素材和線索,融合在一起,產生的化學變化,不亞於一個「煙花炸彈」,滿足了大小讀者視覺認知、圖案對比、文字結構、語言韻律,閱讀的樂趣,成為一個很有意思,可以一而再、再而三閱讀的好繪本。《Matilda’s Cat》還有非常多細節,需要透過反覆翻閱才能發現,邀請您打開實體書,細細品味,閱讀時就勇敢撿起細節的小線索,一起走入書中吧!


作者介紹:
我是Nicky,一個喜歡繪本的大人。
學生時期接觸到繪本,有長篇文字吸收障礙的我,就愛上這種簡單、純粹的圖文閱讀。可陽光、可幽默、可直接、可隱藏,總有一個溫暖的力量,能承接住你的內在小孩。我總自嘲過去的自己喜惡強烈,對繪本的喜好全憑感覺!第一眼喜不喜歡很重要,要有自己順心的元素、順眼的「顏值」!如果只是繪本收藏家,那倒無所謂,自己開心就好, 但是,如果想成為一個「繪本賞析」者過多的「執念」就會形成偏頗,幸好,我遇上了婉湘老師,讓自己真正的打開繪本之眼,看見繪本世界裡廣度與深度,完整了美好。

Follow and like us on facebook.com/readplaytogeth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