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在多層理與超連結的閱讀體驗中構建意義—— The Tunnel 繪本分析

來賓撰文/簡君如

安東尼布朗The Tunnel(中文版《穿過隧道》,遠流出版)這本繪本從封面就瀰漫著一股神秘感,綠色的常春藤與紅色的衣服與書名呈現強烈的對比,持續吸引讀者的目光。是誰爬進隧道裡?隧道裡有什麼?黑暗的隧道誘惑著讀者翻開封面一窺究竟。這樣的神秘感持續到蝴蝶頁左頁的花紋壁紙牆壁,牆角有一本黑底佈滿藤蔓圖案的書,上面模糊的字體寫著「Fairy Tales」,這本書與封面隧道洞口的書是同一本嗎?

點選封面圖片可連結到書籍朗讀 YouTube 影片

這本作品無疑的在開場就定調了它即將帶給讀者的懸疑感受,書裡隱藏許多特殊安排,提供了多層理與超連結的閱讀可能。其豐富的互文性,我將在本文中層層解析,並在提出各種詮釋的可能性。

閱讀全文 在多層理與超連結的閱讀體驗中構建意義—— The Tunnel 繪本分析

你擁有什麼樣的力量?——反映心理韌性的繪本《Willy the Champ》(大英雄威利)

來賓撰文/郭彥婷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朗讀繪本給孩子聽時,會一邊想著要怎麼跟孩子解釋書中的每個畫面。《Willy the Champ》(中譯版《大英雄威利》,道聲出版)是讓我有點頭腦發脹的一本繪本,故事的主人翁猴子威利,因為他的體型較小,即便處處努力卻不停失敗並遭到欺負,然而最後卻能巧妙的「痛擊」體型大他好幾倍的拳霸,這樣童話般快樂的結局,似乎不太符現實世界的狀態。出版於1985年的《Willy the Champ》,以當時對「英雄」的想像,以小搏大,徒手擊敗對手,並因此受到同伴們熱烈歡迎,這樣的描述方式,讓我對安東尼布朗的威利系列為何如此受歡迎感到好奇,想進一步認識這位常常出現在安東尼布朗作品中的威利角色,並探究近代的繪本是如何描繪類似的主題。

一、威利角色的建構

請試著想像以下情境:(在台灣)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他交了一位新朋友,這位朋友的外型是駝背、中分頭、矮、瘦小、總是穿花毛衣背心、皮鞋、紳士襪、襯衫扣到最上面,還打領帶,你對這位新朋友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呢?目前大多數的家人、朋友給我的答案是:很不錯啊、感覺滿善良的。不過在安東尼布朗的威利系列中,威利的同儕對他的印象卻非如此。

閱讀全文 你擁有什麼樣的力量?——反映心理韌性的繪本《Willy the Champ》(大英雄威利)

隱藏版的故事——我讀安東尼布朗的《Into the Forest》(走進森林)

來賓撰文/鄭雁比

安東尼布朗的《Into the Forest》(中譯版《走進森林》,格林出版)是一本給人多重樂趣與省思的作品。它是精緻的繪本、是跟讀者玩捉迷藏的童話故事,還更像是懸疑推理小說!布朗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和圖文不符的文字呈現,讓圖畫與故事都有表裡兩面的雙重意涵,翻完最後一頁之後,讀者會沒來由地毛骨悚然,一頭霧水,卻又意猶未盡,只好乖乖地再翻回第一頁,重新一次又一次的拜讀,試圖找出合理的詮釋。

一、隱藏的童話:圖像和文字裡的躲貓貓

書的封面除了森林跟主角小男孩,畫面上還隱藏著青蛙、王冠、蘋果,跟白雪公主的水晶棺等元素,似乎暗示著這會是個與森林和童話有關的作品。

然而內頁的文字中,幾乎沒有直接提到任何的童話作品。書中出現的幾個童話人物的身分,必須由圖像背景裡的物品來推敲,例如:主角在森林裡遇到一位牽著乳牛的男孩,從背景的森林裡可以發現長高的魔豆、巨人的毛毛腳和狼牙棒等元素隱藏其中,這些都讓讀者推測出這位男孩是「傑克與魔豆」中的傑克。後面幾頁森林中的童話元素更是妙至紛呈:熊、糖果屋、白鳥、斧頭、玻璃鞋、紡車、高塔、白馬王子、野狼等,在在顯示這本書與童話的關聯。

閱讀全文 隱藏版的故事——我讀安東尼布朗的《Into the Forest》(走進森林)

我讀安東尼布朗的《Piggybook》——跳脱舊有思維,採新習文學觀點分析繪本之初試

來賓撰文/王可敏

身為住在男生宿舍的舍監,一看到《Piggybook》(安東尼布朗著,中譯本《朱家故事》,漢聲出版)這本書的封面就突然產生了「我想看!」的強烈自我投射心理。以下為個人不正經沒底子的繪本評析。

本書從封面就直接破題:首先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家四口,媽媽沒有微笑,相較之下爸爸笑得十分開懷。從封面就透露出這家媽媽在生活上必須面對的壓力,而且壓力很有可能來自背上的三個家庭成員。封面也透過視線和讀者的對焦,引起讀者對本書的好奇:理論上負重前行的人應該會將視線專注朝前,但這家人的視線明顯由前進方向轉為和讀者對視,像是在說「你要不要來看看我們家發生什麼事?」因此在這裡就形成了一種無聲的邀請。

一、隱藏眾多訊息的第一個開頁

本書看完,其實最吸引我的部分,反而是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第 1 開頁的右頁。這一頁乍看之下,只是簡單而四平八穩地在介紹本書角色,但是從圖文上,第一眼便可輕易察覺的部分包含:

閱讀全文 我讀安東尼布朗的《Piggybook》——跳脱舊有思維,採新習文學觀點分析繪本之初試

看見不一樣的動物園——讀安東尼布朗的《Zoo》(動物園)

來賓撰文/Ally

當初想研究《Zoo》(安東尼布朗著,中譯版《動物園》,維京出版)這本書是出於一種好奇心,因為這本獲得獎項肯定的繪本,在網路上讀者的評價很兩極,有些人會有不舒服的讀後感,有些人覺得看完後不喜歡裡面人物與動物呈現的方式,但同時卻也肯定本書想傳達讓人思考動物園存在的意義。這種帶有矛盾衝擊性的特性,在詳細咀嚼文字內容與深度解析插畫中多層次的含義與諷刺,讓人讀後會有內心震撼很久的後座力。我猜想也是讓它成為 1992 年 Kate Greenaway Medal 得獎作品的原因。

圖一:《Zoo》封面

一、封面預告的故事

這本書的封面隱含著許多的含意,首先是十分醒目黑白相間的粗條紋,讓人馬上聯想到監獄囚犯身上的衣服。而中間家人的合照,就像是通緝海報中的照片一樣,而開頁的第一頁,每個家人的獨照,也像是被逮捕後拍的犯人紀錄照。照片中身穿鮮豔色彩面露微笑的爸爸與小孩,與在身後衣著暗沈神情憂傷的媽媽作為對比,感覺的出兩邊喜好與情緒上的差異。更深入的看,圖畫中爸爸的身軀明顯佔據中央大部分位置,媽媽身軀則只是在背後一小側,這樣的配置,作者也想隱約暗示這個家庭中所有人的關係地位,爸爸擁有主導權,媽媽屬於順服的一方。單從封面來看,似乎也預告這不是個溫馨可愛的故事。

閱讀全文 看見不一樣的動物園——讀安東尼布朗的《Zoo》(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