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圖書館辦繪本講座,一個小時的演講,我通常會花上兩個禮拜來準備。這週六在 Milpitas Library 的演講,我們會讀《找找貓咪和老鼠》以及《找找變色龍》這兩本新書。

為了這場活動,我用雷射切割機切紙板,製作50份貓咪和老鼠放大鏡,要與來參加活動的大小讀者,一起玩找找看的遊戲。
(關於我的雷射切割機介紹:https://glowforge.us/f/3b7ojN)

每次去圖書館辦繪本講座,一個小時的演講,我通常會花上兩個禮拜來準備。這週六在 Milpitas Library 的演講,我們會讀《找找貓咪和老鼠》以及《找找變色龍》這兩本新書。
為了這場活動,我用雷射切割機切紙板,製作50份貓咪和老鼠放大鏡,要與來參加活動的大小讀者,一起玩找找看的遊戲。
(關於我的雷射切割機介紹:https://glowforge.us/f/3b7ojN)
這是我上週六在矽谷的 Los Altos Library 辦的「如何讀繪本系列講座」第一場的內容記錄,這次我們讀的是《彩色怪獸》和《彩色怪獸去上學》,我為這場中文故事手作活動,特別設計了可以列印使用的「彩色怪獸手偶模板」,並拍了我們的第一個手作影片,另外還收集了情緒主題的好繪本,都在以下公開跟大家分享!
講座活動是一小時,同時講給大人和小孩聽,但是我大概準備了兩個小時的內容,講完兩個故事,發現時間只剩下20分鐘,趕緊讓孩子們開始做手偶,跳過了很多精彩的內容,只好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囉!這篇也給沒機會來參加活動的朋友,當天活動的精華,都在這兒。
閱讀全文 讀繪本,玩遊戲,解情緒:彩色怪獸手偶DIY新書推薦《找找變色龍》–
小果文創出版的第一本繪本,就十分令人驚艷,這本繪本由兩位日本作家搭檔Miyauni 創作與設計,原書出版於法國。
這是一本親子可以一起玩好久的找找看遊戲書,豐富的圖像色彩和互動性的設計,會立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誰不會想拿起書中附的放大鏡,找一找變色龍藏在畫面的哪裡呢?
閱讀全文 《找找變色龍》延伸遊戲這是我幫信誼翻譯的新繪本《嘰咕怪》,也幫忙寫了這篇導讀。翻譯這本書的時候,跟信誼的總編輯建議,應該要製作一組遊戲卡附在書裏,沒想到他們真的做了一組出來!這本書附的遊戲卡是中文版獨家特有的喔!
來看看嘰咕怪的專輯頁面,六、七月在誠品書店及其他書店還有《嘰咕怪》的說故事活動喔!http://store.kimy.com.tw/project/201805_jigu/index.html
「叱叱,荒唐!」,讓孩子擁有不怕怪獸的魔法!
市面上有許多「怪獸」主題的繪本作品,但是法國插畫家愛德華・蒙梭的《嘰咕怪》很不一樣,垂直修長的版型、全書黑色的背景,最特別的是,這本書可以讓孩子擁有不怕怪獸的魔法!它帶著幼兒把怪獸身上可怕的元素,一一轉化成房子、車子等孩子熟悉的物品,逐步把怪獸的力量拿走。就像唸出《哈利波特》裡斥退幻形怪的咒語「叱叱,荒唐」(ridikulus),幻形怪就會變成好笑的形體,當霍格華茲的學員哈哈大笑的時候,牠就噗地一聲,化成煙霧消失了。
遠流出版社的網頁上可以下載所有我幫遠流設計的閱讀活動,有最新的兩本《屁屁偵探》系列繪本:《屁屁偵探 噗噗!有兩個屁屁偵探?!》、《屁屁偵探 噗噗!世紀怪盜現身!》,還有《這是我的!》及《蠟筆大罷工》的五份學習單,每一個都是彩色PDF檔,設計精美(感謝遠流強大美編),歡迎下載使用!
《屁屁偵探》系列真的超好看的啊!感謝遠流出版社的邀約,再度幫《屁屁偵探》的新書設計低年級閱讀學習單和撰寫專文推薦,有好書可以讓我發會創意設計學習活動,真的是非常愉快!
什麼?竟然有兩個屁屁偵探!
孩子們最喜歡屁屁偵探系列繪本又來了,這次書中出現了兩位屁屁偵探,到底哪一位才是真的呢?在前幾集中,屁屁偵探總是在追捕小偷、盜賊或是綁架犯,但是第六集《屁屁偵探 噗噗!有兩個屁屁偵探?!》處理的卻是不同以往的案件, 閱讀全文 《屁屁偵探》新書導讀與閱讀活動設計——什麼?竟然有兩個屁屁偵探!
赫威.托雷的《小黃點》系列又有新玩法了!紅、黃、藍色的點點們在《彩色點點》裡大玩混色遊戲,在《小黃點大冒險》裡,小黃點遇到線條,開始滾啊滾,和讀者一起出發去探險。這一回,紅、黃、藍色的點點們在《點點玩聲音》裡要來玩的是音樂!
我和動動(小一)、彎彎(中班)坐在沙發上,一起共讀《點點玩聲音》,一旁餐桌前,正盯著筆電螢幕工作的爸爸,好奇的轉過身來看我們,因為他一直聽到我們三個人發出「啊!」、「喔!」、「哇嗚!」的聲音。坐在左邊的動動幫藍色點點配音,說著「喔!喔!喔!」,右邊的彎彎幫紅色點點配音:「啊!啊!啊!」,而坐在中間的我則:「哇嗚!哇嗚!」地叫著,一會兒大聲一會兒小聲,三個人還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爸爸笑著說:「這真是很特殊的共讀風景啊!」
是的,這是一本會發出聲音的書!不過,它可不是用按鈕來按出電子聲音喔,而是由讀者自己幫忙配音!《點點玩聲音》帶著讀者們用「聲帶」玩音樂,有漸強與漸弱,有拍子和節奏的變化,有上行和下行,還有短音和長音。最好玩的是找個朋友一起,各自用聲帶發出不同的聲音,一起演奏這本書的音樂。
共讀完三遍之後,我們還玩不夠,繼續用三種方式延伸這本書的音樂遊戲! 閱讀全文 《點點玩聲音》翻譯與導讀——「啊!」、「喔!」、「哇嗚!」彩色點點玩音樂!
我們去看過了好幾齣Bay Area Children’s Theatre(灣區兒童劇團)演的兒童劇,他們的戲都是改編自有名的童書,有舞台劇也有歌舞劇。大家都知道童書裡的主角常常不是人,除了會說話的動物之外,還經常以蠟筆、車子、罐頭等物品為主角,要真人演出變成舞台劇,是一大挑戰呢!很佩服這樣專業為孩子演出故事,並做戲劇教育的劇團。
2015年夏天帶動動去看的是根據繪本《蠟筆大罷工》改編成的歌舞劇(The Day the Crayons Quit musical),45
我的翻譯新作上市了!小黃點第二本續集《小黃點大冒險!》。這本書超好玩的喔,動動、彎彎都很喜歡(小黃點還會跳出來到孩子的頭上)!
信誼對小黃點系列的翻譯超級用心,我跟信誼的總編和編輯來回討論這本書好幾次,對照了法文版和英文版的翻譯,他們還在信誼實驗幼兒園裡實際跟大、中、小班的孩子們試讀,而我年底回台灣時也特別跟他們見面討論這本書的翻譯。Herve Tullet的文字和他的圖像ㄧ樣極簡,因此更需要字字斟酌,連每句話在畫面擺放的位子都需考量。
最後的中文版讀起來很流暢,不過,作為傳遞故事媒介的大人,在朗讀給孩子聽之前最好還是能自己先讀過,了解一下它翻頁設計的邏輯,設想一下該如何用聲音、動作,把文字和圖像幻化成立體的故事傳遞給孩子!
插畫家Laura Ljungkvist善於使用線條,及線條構成的簡單形狀來作畫,她的《跟著線條走》(Fellow the Line) 系列,很適合用來跟孩子討論繪畫的基本元素–線條和形狀。
六歲的動動上社區活動中心的畫畫課,老師每次上課帶孩子們探索一個繪畫元素,如形狀、線條、動作、表情、背景、立體空間等……
其中一堂課,老師讓孩子們用長長的線條構成形狀來作畫(左上),連續的弧形線條像雲、齒狀的線條像山線、長方形的線條像樓房、捲曲的線條像草地……
動動帶回家的作品讓我想到Laura Ljungkvist的繪本,於是從圖書館借了幾本來延伸他繪畫課的經驗,我們一起跟著線條從封面走到封底,一邊數著、找著書中出現的東西,看看線條會幻化成什麼形狀?連她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都是用連續的線條來創作(右下)。
自製三用偶戲台:
1. 影戲台:紙盒挖出長方型的洞,貼上白報紙或烤培紙,背後
2. 手偶戲:拆掉白報紙,可以拿來演手偶或手指偶,圖左上這
手指偶也可以自己用不織布或衛生紙卷筒來做。
3. 懸偶或棒偶:注意到盒子的上方還割出一條細長的溝嗎?這
這天,我們演出的戲碼是「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我們還做了「Hey Diddle Diddle」這首鵝媽媽童謠的棒偶,簡單的童謠或重複性高的故事,孩子容易記得台詞,完整演出,很適合小小孩!
更多關於偶戲台的製作,以及我們玩過的戲劇遊戲,請參考《一起讀、一起玩:11個遊戲陪,孩子玩出繪本文學力》一書。
英國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2015年的作品《來玩形狀遊戲!》(原書名:Frida and Bear),是他和同為童書插畫家的妻子漢娜巴托蘭第一本合作的作品,有趣的是,布朗似乎很喜歡「形狀遊戲」這個主題,過去已經出過兩本相關的繪本了:《The Shape Game》(台灣書名《形狀遊戲》,台灣麥克出版),以及《Play the Shape Game》(台灣未翻譯)。
閱讀全文 來玩形狀遊戲!——安東尼布朗的三本形狀遊戲書念博士班時在美國賓州中部住了五年,最想念的就是那裡的四季分明,雖然冬天雪季漫長,但春天滿樹、遍地的花朵,以及秋天的楓紅,縱然短暫,但景色令人難忘。
在博士班的最後一年,我曾經試著要拍下校園附近一條小徑(據說通往校長官邸)的四季風情,最後因為趕著完成論文口試,錯過了樹木冒芽、開花的春季,只留下了秋、冬與夏的照片:
這本是2010年的書了,暢銷一時(可惜沒有中文版),我跟動動、彎彎都很喜歡,
喜歡它翻開每個摺頁都充滿驚喜! 閱讀全文 Beautiful Oops!美麗的錯誤!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是4/22,早在之前的週末,我所居住的城市就辦了一個Earth Day的活動,透過各種攤位、活動,幫助市民思考可以怎麼幫助地球環境的永續。
接中班的動動放學的時候,動動一從教室出來就對我說:「老師說明天是Earth Day。」
我說:「哦?Earth Day是要做什麼呢?」
動動:「老師說我們可以幫忙撿垃圾。」
小天出版的新書《神奇的毛線》(Extra Yarn)是
在《神奇的毛線》這本書中,女孩撿到一個盒子,裡頭有些毛線,於是她為自己織了毛衣,也為她的小狗織毛衣,接著她為整個鎮上的人及動物都織了毛衣,神奇的是,那盒子裡的線總是用不完。於是她為房子、樹和車子都織了毛衣,也改變了整個小鎮的色彩和人際關係。世界各地的人前來參觀這個小鎮和這位神奇的女孩,於是有位貪心的公爵,也想得到這神奇的盒子,他用錢跟女孩購買被拒之後,便將毛線盒偷走…… (後面請自己看才有趣囉!)
2010年10月,紐約時報曾在頭版刊出一篇關於圖畫書出版的文章,認為基於兩個原因「圖畫書已死」,一是數位出版的盛行,二是成人對於幼兒能提早閱讀文字書的期待。
2014年五月底來台訪問的童書史學家及評論家Leonard Marcus,在其「圖畫書為何重要」的演講當中,對上述這篇報導提出的觀點進行反駁,他認為就算是紙本書市場逐漸凋零,紙本圖畫書的出版還是能夠長長久久。原因為何呢?
一、紙本與電子圖畫書各有其優勢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紙本圖畫書比電子圖畫書更適合年紀小的幼兒,例如《Dear Zoo》(中譯本《親愛的動物園》,上誼出版)這本經典的幼兒書,原書設計成適合幼兒手掌大小的厚紙書,每頁都有可以翻開的摺頁,邀請孩子打開動物園送來的箱子的門,看看裡面的動物是什麼。這樣的書,可以促進幼兒的觸覺及小肌肉動作,而且紙本書可以根據故事內容或適合年齡,設計成不同的開本大小,例如:這本書也有做成較大開本的立體書、觸覺書等。
閱讀詩的技巧
詩的文字通常具有一些共通的特性,在與孩子共讀童詩時,可以帶領孩子注意以下這些詩的元素:
《到底是哪一個?》是我自己很愛的一本繪本,雖然是給1-3歲孩子的書,但是作者不看輕幼兒的能力,鼓勵孩子去思考,發現事物的特質並不是固定的,而是經常變動的。
翻開第一頁讀到「哪一個是圓的?」時,以為又是一本認知概念書,教什麼是圓形、紅色、長的、高的……等概念,但翻到下一頁,才發現它打破常規,不再說蘋果就是圓的、紅的,蝸牛就是走得慢,而是邀請讀者去想想,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