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貼近「兒童的眼光」的嘗試——讀安東尼布朗的《Changes》(小凱的家不一樣了)

來賓撰文/盧玲穎

在童書作者/插畫家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創作的許多主題中,「兒童的眼光」是其中一個重要角度。雖然我們可以說,安東尼布朗也用他自己的角度與想像去詮釋「兒童的眼光」,無論是他最常運用的「超現實主義」手法,或者是他筆下描繪的中產階級、勞工階級、或是改變的社會中的兒童價值觀,但這些多元的眼光,本身就極具意義。

本文討論的《Changes》(中譯本《小凱的家不一樣了》,維京出版) 這本書,呈現的就是他如何將超現實主義手法,融合到書中小男孩等待「改變」、詮釋「改變」的心情裡。本文最後也將討論作者對於童書採用超現實手法的看法。

一、繪本簡述

透過稍微改變的書名「CHANGES」(在標題裡,CHANGES裡的N是左右反過來的)、以及封面——藍衣小男孩看著一個似乎長出了貓耳朵以及貓尾巴的的水壺,讀者從拿到書開始,就自然被帶入一個「找找有哪裡不一樣」的「改變」的世界。

故事開始的第一頁,讀者再度從與封面相同的圖像開始,隨著小男孩的眼光,盯著那有貓耳、貓尾巴的水壺。小男孩察覺到了改變,就是有什麼東西「怪怪的」,雖然大部分東西都如常,但就是有些東西不一樣。書中場景隨著男孩移動而改變,他在房間裡、浴室、客廳、甚至到了街上,都看到不同於日常但又依附著日常的不同。

文字中,我們只在一開始時得知,小男孩的爸爸出門去接媽媽,並且預告,事情將要有改變囉。接著的文字,我們與小男孩一起驚訝與疑惑,直到最後迎來真正的改變。

二、什麼是「超現實主義」?

在文學與藝術界,「超現實主義」的作品泛指創作者運用真實的元素來創造矛盾、扭曲、不真實的作品。所以我們會在達利的作品中看到以蝴蝶拼貼起來的船帆與如布匹般柔軟的時間,也在馬格利特的作品中看到立在黑傘上的玻璃水杯、或是貼在人臉上的青蘋果。而在《Changes》這本書中,我們會看到蘋果取代輪胎,香蕉取代衣夾,還有更多其他的變形。

超現實主義的創作者們,往往暗示他們企圖挑戰既定印象中的真實,他們想在作品中提取無論是人的潛意識或意識裡所創造出來的「往往比真實更真實」的意念。許多藝術作品裡充滿嘲諷、戲謔、悲傷、矛盾,但也傳達更細緻的情緒與感受。換言之,「超現實」不代表「不真實」,「超現實」可能更能貼近人類建構世界以及建構內心的潛能。

三、主人翁小男孩的眼光

Changes》這本書是如何運用超現實手法來呈現小男孩在等待、或期待「改變」時的觀察呢?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藉由形狀、線條、質地等圖像元素來創造超現實的兒童眼光。

在形狀部分,可以看到小男孩家裡洗手台的排水孔變成了類似形框的鼻子與嘴巴;灰色的單人沙發變成了端坐的黑色大猩猩,被踢飛的足球成為一顆飛翔而後孵化成鳥的蛋。透過雷同形狀的聯想及圖像的錯置,讀者常又驚喜又會心一笑。

線條部分與質地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直線與曲線的轉換,以及硬質材料與軟質材料的替換,如方形沙發變成有機的大猩猩,冰冷的水壺變成毛茸茸的貓咪。

最令人驚喜的,是日常生活的物品如何從「物品」成為「有機的生命體」。水壺、拖鞋、沙發、足球、輪胎、水管,成為了貓咪、飛鳥、猩猩、蘋果、以及象鼻⋯⋯這些圖像元素,正預示了故事的驚喜(如果您很仔細研究這些隱藏的彩蛋的話,正如讀安東尼布朗的繪本時,常得備好的心情)。

故事結尾,小男孩迎來了父母與新生的妹妹。小男孩應該早就預期了新生命的來到,但讀者們並不知道。所以,我們跟著獨自一人在家的小男孩,進入他的世界,理解將要迎來的新生命以及可能的生活上的改變。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本書也是作者安東尼布朗的遊樂場,透過小男孩/作者的眼睛,日常生活產生了真實的錯置與拼湊,為閱讀增加了懸疑與趣味,也讓人在驚喜中,期待那個被預示的改變。

四、被建構的世界

這是一本充滿驚喜的書,適合與小孩一起探索,也很適合提醒大人保持想像的彈性。如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所揭示的,或許,有個物理的真實世界存在,但每位個體對真實的建構與想像,永遠乘載著其認知與情緒,那是人最獨特的部分,也是每個人最真實、最豐富的模樣。

這同時也是個哲學的重要議題,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人類從試圖觀察大自然、到賦予與世界運作相關的故事、到獨尊主流與客觀、再到重視個人差異與建構,我們一直對於該如何理解世界感到好奇。在對「兒童」的理解上也有類似的發展,在過去,兒童被視為與成人只有生理差異的「小大人」;到近代,兒童漸漸被被視為持續發展而有獨特經歷的成長個體。對每位試圖貼近兒童內心世界的大人來說,如何能保持彈性與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成為一個極有意思的挑戰。

安東尼布朗的繪本裡,無論是《Changes》、《Voices in the Parks》或其他作品,都試圖點出這種透過建構而產生的、多元的眼光,即使這可能是作者安東尼布朗自己的觀點與課題,但這些「不同」的眼光,本身就是一種宣示與提醒——成人可以更自由更貼近自我詮釋的世界,成人也可以更尊重其他人的詮釋,尤其更珍視孩子這群尚未被主流思考束縛的個體,帶給我們對世界更豐富的觀察。

作者簡介:教育社會學博士盧玲穎來自台灣高雄,現與老公和女兒們居住於舊金山灣區。喜歡閱讀有意思的文字,也熱愛音樂與影像。有新聞、教育、與社會學背景,在「一起讀、一起玩讀書會」遇到一群無敵有意思的朋友,所以很自願地書寫繪本評析作業,作為一種心智陶冶⋯⋯

Follow and like us on facebook.com/readplaytogeth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