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看見不一樣的動物園——讀安東尼布朗的《Zoo》(動物園)

來賓撰文/Ally

當初想研究《Zoo》(安東尼布朗著,中譯版《動物園》,維京出版)這本書是出於一種好奇心,因為這本獲得獎項肯定的繪本,在網路上讀者的評價很兩極,有些人會有不舒服的讀後感,有些人覺得看完後不喜歡裡面人物與動物呈現的方式,但同時卻也肯定本書想傳達讓人思考動物園存在的意義。這種帶有矛盾衝擊性的特性,在詳細咀嚼文字內容與深度解析插畫中多層次的含義與諷刺,讓人讀後會有內心震撼很久的後座力。我猜想也是讓它成為 1992 年 Kate Greenaway Medal 得獎作品的原因。

圖一:《Zoo》封面

一、封面預告的故事

這本書的封面隱含著許多的含意,首先是十分醒目黑白相間的粗條紋,讓人馬上聯想到監獄囚犯身上的衣服。而中間家人的合照,就像是通緝海報中的照片一樣,而開頁的第一頁,每個家人的獨照,也像是被逮捕後拍的犯人紀錄照。照片中身穿鮮豔色彩面露微笑的爸爸與小孩,與在身後衣著暗沈神情憂傷的媽媽作為對比,感覺的出兩邊喜好與情緒上的差異。更深入的看,圖畫中爸爸的身軀明顯佔據中央大部分位置,媽媽身軀則只是在背後一小側,這樣的配置,作者也想隱約暗示這個家庭中所有人的關係地位,爸爸擁有主導權,媽媽屬於順服的一方。單從封面來看,似乎也預告這不是個溫馨可愛的故事。

二、不完美卻真實的動物園之旅

故事是以大兒子第一人稱的觀點,來描述一家人到動物園遊玩的一天。從一開始塞車的不耐煩而與弟弟爭吵被責罵,而後對爸爸購票不誠實的行為感到丟臉。在動物園裡,因為肚子餓無心觀賞動物,甚至到頭來覺得看動物們是很無聊的事,遠比不上吃到喜歡的食物,或者待在家裡就好。很真實的呈現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滿心期待的行程,最後卻敗興而歸。這樣的故事情節或許與一般讀者原本期待全家出遊動物園是件開心的活動不太符合,不過也表達出這不完美的一家人真實生活的一面。

現實生活裡不全是奶與蜜,更多時候也都是夾雜在衝突怒罵中磨合度過,為了價錢討價還價,面對塞車時的煩躁沒耐心,小孩爭吵時只想用最快速的吼罵讓他們安靜,面對明明是最親密的家人卻習慣用尖銳的言語來對待⋯⋯這些故事中不完美的片刻,其實也很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很有可能在某個當下,做過這些行為。故事裡的爸爸以一種粗魯有點傲慢的方式來看待身邊的一切人事物,不管在對媽媽、小孩甚至動物,都以輕蔑傲慢無禮的姿態,似乎也有讓小孩的言語受到了些影響。這也使得有些家長在閱讀此書時,覺得爸爸的角色被醜化了。

圖二:《Zoo》第五開頁右頁圖

三、著重牢籠限制感的表現

在繪畫風格上,安東尼布朗運用了很多框線與籠子的線條,來表達被限制的感覺。動物出現的場景多半是被粗黑框線圍繞,再加上細密的直線或網線,傳達出被限制住的感覺。框裡的各種動物多半以側面或背對鏡頭的方式出現,搭配上灰暗的整體色調,讓人感受到動物們哀傷與不開心的氣氛。圖二中的老虎被限制在網型的鐵籠子中,身後搭配著高聳的水泥牆,只露出一小塊的藍天,細心觀察還會發現老虎的影子是朝反方向行走,呼應文內描述老虎在籠子內來回不停繞走,呈現焦躁不安的狀態。網子外面有隻與老虎類似花紋的蝴蝶停在鮮綠的草地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並帶有諷刺的意味。

四、籠內與籠外的世界

繪本內引導讀者參觀路線的開頁設計,藉由左頁是觀看的人們,右頁是被觀看的動物,讓讀者同時看到籠內與籠外兩個世界。人群的場景剛開始是細的框線,隨著故事的延伸,逐漸的也變成了粗的框線。仔細觀察圖三中的各式人物角色,許多都有著動物的圖騰與象徵,有的像貓、有的像猴子、有的像猩猩等等,加上背後垂直的線條,隱喻著人類其實也如籠中動物,被無形的枷鎖限制著。這樣對比的呈現,會讓讀者產生錯覺,不知道柵欄的哪一側才真正是在牢籠裡。圖片上,除了主角父子三人無理的叫囂行為,大部分人的臉上都呈現著呆滯與冷漠的神情,只有歪著頭的媽媽是面露擔憂的表情,這更凸顯她的想法與其它人之不同,她能夠同理動物被囚禁之苦的心情,或許也反映出她自己的無可奈何,被囚禁在傲慢無禮的丈夫身邊的處境吧。

圖三:《Zoo》 第十開頁左頁圖

五、有形與無形的牢籠

故事的主人翁大兒子的生活也充滿了限制,像是父親不理會自己肚子餓的請求,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逛動物園,以及每次與弟弟爭吵,自己總是被怪罪的人,很寫實的描寫在家庭生活中,還得依賴父母照顧的孩子,必須聽令於父母權威的控制。對比於仰賴動物園給與食物與安全居住環境的動物,也必須受控於飼養牠們的人類。故事的最後(圖四)主角晚上夢到自己被關在籠子裡,頹喪的模樣就如同白天在動物園內看到的動物。文末的最後一個問句,也像是在反問讀者:「動物會做夢嗎?」,它包含雙關的語意——動物也有夢想的權利嗎?或許作者未問出口,希望讀者自己反思的問題是:如果有的話,牠會希望待在動物園裡還是野外的棲息地呢?

圖四:《Zoo》第十二開頁左頁

六、反諷的獨白

安東尼布朗運用左右對比的圖像,呈現動物園內不開心的動物與冷漠的人們,創造出令人不舒服甚至不愉悅的畫面,或許是想藉此負面感受讓讀者反思動物園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文字上也很巧妙的藉由一路上愁眉苦臉的媽媽,在第十一開頁所說的一句話「I don’t think the zoo is really for animals, I think it’s for people.」沈重也赤裸的點出作者對動物園的看法。跳脫以往動物園繪本給人溫馨可愛的印象,這本繪本用反諷批判的角度來看待動物園,就如同布朗其它的繪本作品,潛在讀者不只是小孩而已,更希望共讀的大人讀者也能從中體會到他想傳遞的訊息,進而能帶領孩子對這些重要的議題產生對話與思考。

這本繪本有種讓人被當頭棒喝後又一直回想的魔力,以前從來沒以這種角度思考過動物園存在的意義。隨著動物保育觀念逐漸成熟,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態度也慢慢的改變。 2007年出版的《動物園的歷史》(埃里克.巴拉泰、伊麗莎白.阿杜安.菲吉耶著,好讀出版)一書,整理了詳細的資料探討這個嚴肅的議題。目前在某些動物園裡,可以看到專為受傷或保育類動物而設置的園區,還有一些野生動物園的設立,希望盡力保留動物們原本的生存環境。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從原本是珍奇物種的觀賞,到目前保育物種的角度,隨著人類的反思與行動慢慢改變。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人們將直接採用虛擬的方式接觸野生動物,就沒有任何動物需要依賴監禁飼養的方式來生活了!

作者介紹:工業工程碩士 Ally,喜歡攝影熱愛手作。原本只會寫 SOP 的前品管工程師,偶爾兼差軟裝設計,誤打誤撞進入「一起讀、一起玩讀書會」,享受著跟朋友們一起討論繪本激發火花的過程,變得比女兒還認真讀繪本。

Follow and like us on facebook.com/readplaytogeth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