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翻譯新作上市:《鼻子裡的手指頭》/ 青林出版!
我好愛這本書誇張的插畫風,家有愛挖鼻孔的小孩(或大人)不要錯過這本新世代教養繪本,用幽默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討論挖鼻孔這件事!
博客來:https://bit.ly/2s63rNJ (aff. link)
導讀》 給愛挖鼻孔的大小讀者:不說教的警世故事
警世故事(cautionary tales)是最早的兒童故事類型之一,從19世紀的德國童書《披頭散髮的彼得》開始,大人創作了無數的故事,試圖教導孩子們什麼是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披頭散髮的彼得因為不肯梳頭髮,也不肯剪指甲,最後淪落到被當成搜奇展覽品的地步。這些故事從現代的觀點讀來,像是嚇唬小孩的恐怖故事(如虎姑婆),運用孩子的恐懼,來讓孩子就範。
然而,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孩子真的會覺得這些故事很恐怖嗎?亦或者,大人都太小看孩子了。當代的兒童觀相信孩子的主體性,視兒童為有能力辨別真偽的個體,或許很多孩子讀了這些故事,反而哈哈大笑,他們會說:「這都不是真的!」因為這些故事通常過於誇大違反規則的後果,反而產生了喜劇性的效果。西班牙裔童書作家寶拉・梅爾蘭的作品《鼻子裡的手指頭》延續了這個警世故事的傳統,用誇張又詼諧的方式,來跟孩子們討論「挖鼻孔」這件讓大人很煩惱的行為問題。
「如果你的食指經常待在鼻孔裡,會發生什麼事?」梅爾蘭沒有從大人最常說教的原因來告誡孩子,像是「你的手指有很多細菌,會生病喔!」、「你經常挖鼻子會讓鼻黏膜受傷。」或是「不要吃鼻屎,鼻屎臭臭髒髒!」;相反地,她用擬人化的方式,從食指提姆的角度來想像:如果手指頭會說話,當他進入陰暗潮濕的鼻子裡,會是什麼感覺?
梅爾蘭特別放「大」了這個挖鼻孔的經驗,插畫家在許多跨頁上畫出蘇菲鼻子裡外的大特寫。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與其用禁止、責罵的方式來教導孩子,不如同理孩子的身體經驗,仔細探究一下挖鼻孔這件事究竟為何令人上癮。其實很多大人也愛挖鼻孔,不是嗎?
喜歡挖鼻孔,是因為手指頭愛吃「鼻屎肉醬和鼻涕冰沙」嗎?還是鼻子裡溫暖又舒適?梅爾蘭將這些身體經驗幻化成孩子懂的語言,讓孩子在哈哈大笑的過程中,感到自己的身體經驗被理解了。就如同書中蘇菲的爸媽,他們讓蘇菲自己思考該如何解決鼻子變大的問題,大人們也該相信孩子有自我意識,也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能力。下一次,當孩子又挖鼻孔的時候,或許可以跟他說:「你的手指頭提姆又想去鼻子裡看書了嗎?要不要帶他去看我們家裡的故事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