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我們要去捉狗熊》深度閱讀與遊戲

閱讀詩的技巧

詩的文字通常具有一些共通的特性,在與孩子共讀童詩時,可以帶領孩子注意以下這些詩的元素

  • 重複出現的模式
  • 押韻、聲音
  • 節奏
  • 排列形狀
  • 類型
  • 意象/心象
  • 敘事者
  • 故事性

詩本來就是被設計要唸出來的文字,因此詩的聲音性是成人可以帶孩子去注意的,例如押韻和節奏,但是詩也具有圖像性,例如詩的文字有時會排列成特別的形狀,要在哪裡換行、留白、斷句等,往往都經過詩人精心的設計,也都會造成視覺上的效果。除此之外,詩經常也透過精煉的文字具象化抽象的感受,在讀者的腦海裡形成心象 。

以《我們要去捉狗熊》為例,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動畫(上誼出版的中文版,有附畫質較好的動畫DV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GCFxJLqbQ

 

從影片和書中都可以發現,這首詩有重複出現的模式(pattern),就像是三拍子的節奏,第一段是進行曲,出發前進,走、走、走、走(marching marching):

我們要去捉狗熊。

我們要抓一隻大大的。

天氣這麼好,

沒什麼好怕的。

接著第二段,行進都會遇到阻礙,而不得不停下來:

喔唷,野草!

高大搖擺的野草。

上面飛不過,

下面鑽不透。

天啊,只好硬著頭皮向前走。

這些阻礙有時是野草,有時是河水、爛泥、樹林、風雪……,最後則是整個探險的目的地:熊的山洞。在遇阻停下來之後,第三段就是「硬著頭皮」穿越障礙的過程:

窸窸窣窣!

窸窸窣窣!

窸窸窣窣!

用重複的狀聲詞來描繪身體穿過野草叢,以及各種阻礙(場景)的聲音,讓讀者也可以感同身受「穿越」時的經驗。著名的英國童書插畫家Helen Oxenbury,在圖像上則是選擇用一頁黑白與一頁彩色的交替,來表達詩中停滯與穿越的節奏。

一起來看看這首詩歌的作者Michael Rosen怎麼用聲音、表情和肢體動作,來演出這首詩:

 

詩也具有故事性,可以跟孩子一起想想一首詩是從誰的角度在敘事?說出這些文字的人可能是誰(或哪個角色)?這首詩是在說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它想告訴我們什麼?它可能發生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

以《我們要去捉狗熊》為例,Michael Rosen的詩是用第一人稱「我們」來敘述,而插畫家Helen Oxenbury則是將這個「我們」詮釋為一位爸爸、四個孩子和一隻狗。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這個「我們」是誰?是爸爸還是其中一個孩子?如果是爸爸在說這個故事,他會用什麼聲音來念這首詩?如果是姐姐呢?弟弟呢?或是小狗呢?

也可以跟孩子一起仔細觀察書中的每個角色,誰從一開始就興致勃勃地想去抓狗熊?誰不太想去?誰負責照顧最小的寶寶?誰喜歡玩泥巴?誰在森林裡被絆倒?誰不太會被絆倒?誰不想進去山洞?

這首詩也有相當完整的故事結構,從一次又一次的「行進——受阻——穿越」的歷程,故事情節不斷堆疊,就像在攀爬一座山峰,一直到達冒險旅程的最高潮,也就是熊的山洞;而當見到熊的那一剎那,故事急轉直下,Helen Oxenbury改變之前每個跨頁只有一張插圖的緩慢節奏,換為同一跨頁上就出現六個有邊框的小圖,一家人用快速的節奏一路越過種種阻礙跑回家。

這本書也很適合探索詩中的時間和場景。可以和孩子討論看看這首詩發生的季節,為什麼他們走一走會遇到暴風雪呢?如果是冬天,他們穿得衣服夠嗎?他們的探險花了多久的時間呢?書一翻開的前蝴蝶頁上,是一幅白天海邊的風景,右側則有一個像是山洞的入口,後蝴蝶頁則是月夜的海邊,Helen Oxenbury畫出詩中沒有提到的情節,最後熊一個人看似落寞地回到山洞,這些細節提供了什麼關於時間的線索呢?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詩中的場景,將書中一家人探險經過的地點畫成地圖,可以參考下面這些國外的媽媽帶幼兒創作的場景地圖

他們先用不同材質進行地圖拼貼(探索場景),再拿著這張地圖在院子裡演出穿越這些場景的歷程(把院子裡的不同角落,假裝是不同場景),像詩中的節奏一樣,先是慢慢的走,到了熊洞再快速地跑回頭(演出情節)。

另一個媽媽則設計了這個sensory tray(五感遊戲托盤),用不同的材質把迷你的場景做出來,再用紙偶來演出,除了探索場景、情節之外,還透過不同材質提供的觸覺經驗,讓孩子感受身歷其境「穿越」各個場景的感受。

下圖是另外一個例子,單純地讓孩子探索草、水、泥巴、樹枝樹葉、雪和石頭洞的材質(家長和老師可以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家中的材料來做出這些質感):

前述兩個活動,一個是讓孩子真人演出探險情節,另一個是做場景模型和紙偶來演出,都加入了戲劇遊戲的成分,這裡可以下載列印出角色,再製作成紙偶。也可以用紙袋做下面這個熊的手偶,讓家中另一位孩子(或家長自己)扮演熊,在後面追逐去熊洞探險的孩子。

最後,也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思考和討論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詮釋理解」問題:

  • 他們到底為什麼要去抓熊呢?
  • 書最後的後蝴蝶頁上,熊為什麼看起來這麼落寞呢?
  • 原書名是「我們要去獵熊」,為什麼中文版要翻譯成抓「狗熊」呢?
  • 最後一家人為什麼要躲進被窩裡呢?
  • 如果他們是一家人,那媽媽在哪裡呢?

《我們要去捉狗熊》1989年出版,到今年2014年,剛好滿25年,有個專門的25週年紀念網站可以找到各種關於此書的資源,包括可以下載列印的著色、迷宮、頭套等遊戲,以及購買製作精美的桌遊等,可以搭配著這本書一起遊戲!

bearhunt2

Follow and like us on facebook.com/readplaytogeth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